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2001年12月批准设立的省属副厅级建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5月。学校前身是广东外国语师范学校和广东艺术师范学校。202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和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通过集团办学并入广外艺。
学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产业需求,持续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服务能力,形成民生、文旅、商贸综合性办学格局;基于宽口径专业底座,“外、艺、幼、焙、老”等多专业体系既融通发展,又相互独立,形成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突出优势。学校开办53个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示范、重点、品牌、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4个,教师教育类省级示范专业数居广东省第一,是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
学校共设置13个管理机构,服务师生日常教育教学顺利开展。
学校秉承“学贯中西、德艺双馨”校训,全面实施党建引领铸魂工程、产教融合提升工程、五金建设工程、数字化再造工程、国际化转型突破工程“五大工程”,落实好育人及办学模式改革,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竞技平台大放异彩,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4项(金奖2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奖12项(一等奖4项)、“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国奖34项(一等奖6项),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奖9项(一等奖2项)、“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国奖2项。
学校紧贴市场办学,每年招生时将依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适当调整;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平均就业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创新能力满足度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
学校服务国家“一老一小”高品质民生和文化强国战略,依托“四大平台”——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全省唯一)、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全省高职唯一)、广东省华美烘焙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广东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工作办公室,打造了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烘焙师资培训、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四大品牌”。
近日,暑假已至,假期孩子去哪儿成为教职工面临难题。在燕岭校区,“育见美好,托举未来”暑期公益托管班应需开班了,为孩子们提供贴心的照看服务和丰富的兴趣课程,解决了教职工后顾之忧。此举正是学校坚持开门教育,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实事清单之一。
图:学校举办暑期教职工子女托管班
今年以来,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扣“为师生办实事”工作主线,联学共建深调研、下沉一线听诉求、接办即办解难题,通过一系列“开门教育”举措,畅通师生沟通渠道,主动作为办民生实事,推动学习教育见实效。
联学共建,搭起党群“连心桥”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落实“四下基层”要求,深入各校区课堂、实训室、食堂、学生宿舍等,开展深度调研30余次。从专业规划到教师发展,从课堂学习到生活服务,现场办公,集体施策,为基层排忧解难。
图:学校领导带队在民政服务与管理学院现场办公
学校党委召开党员代表、党外人士代表座谈会2场,“师生面对面”座谈会4场,征集师生意见建议46条,把属于作风问题的纳入清单台账一同推进整改落实,属于业务问题的及时回应解决。学校在各校区设置了意见信箱,公布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受理师生反映学习教育工作情况和作风建设相关问题。各基层党组织向党员、群众通报本单位学习教育各项工作完成情况,主动接受监督,让党员、群众看到改了什么、改得怎么样,以实际进展回应师生关切。
为深化全员育人,校领导、党员干部带头与学生宿舍“结对子”,一次次的走访、座谈,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畅通了沟通渠道。目前已有525位教职工与学生宿舍“结对子”,成为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和“引路人”,“思想引领+生活帮扶+成长陪伴”服务体系让育人温度可感可及。
点单认领,解决师生“身边事”
学校党委将解决师生实际困难作为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学习教育期间,选树74个“党员示范岗”,完善“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工作模式,解决了一批师生急难愁盼问题。
对于师生反映的花都校区“出行难”问题,学校划拨专项经费,组织与花都区公交集团多次协商,推出“校园直通车”服务。食品工程学院党总支开展多场“试乘体验日”活动,开发“食工出行”预约小程序,实现“错峰预约+动态增班”,不断完善线路规划、站点设置、运营时间。“校园直通车”服务新增“地铁接驳专线”,周末加密班次至每小时1班。周五增开“实践专线”,周日加设“返校专车”。半年来,师生通勤时间缩短40%,出行成本降低60%,84%学生优先选择校园直通车出行。“小切口”撬动“大变化”,师生出行满意度和安全性显著提升。
图:校园直通车开行
针对“教职工跨校区办事难”问题,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数字化建设中心等推出“艺小财”等校园智能体,新上线人事薪酬、校内兼课等19项线上服务流程,为教工咨询办事提供便利。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反映问题,学生工作部修订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增加临时性和奖励性勤工助学岗位,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联络员”机制。学校工会、相关二级学院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开展暑期托管班,解决假期儿童看护难。学前教育学院开设非遗手工、科学实验等课程,基础教育学院设计戏剧表演、绘本阅读等特色内容,深受儿童和家长好评,惠及60余个家庭。
下沉一线,打通服务“快车道”
学习教育期间,五山、燕岭、龙洞“一站式”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先后挂牌,“青志引航先锋服务站”“易途直聘工作室”等相继落户学生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服务同向同行。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整合党建、就业等10余项服务功能,打造“红色网格”治理体系,让服务触手可及,切实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答卷”。如燕岭“一站式”学生社区组织的师生现场咨询会,各部门联合对学生关注的升学就业、后勤服务、图书借阅、心理咨询等问题现场答疑。
图:燕岭“一站式”学生社区现场咨询会
学校常态化开展“师生面对面”活动,打破部门办事壁垒,打通服务“快车道”。通过立体化的学生诉求收集网络,确保学生心声 “上得来”,创设联席会议督办机制,推动解决办法“下得去”。学生提出的校园环境治理、学习生活硬软件优化等意见,部门、学院协同施策,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民政服务与管理学院设立书记院长接待日,演艺学院定期举办“围炉煮茶,共话成长”茶话会,下沉一线聆听心声,增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
当前,学校正以学习教育为契机,持续用好开门教育,切实以作风之变提治理之效,以惠民之实聚发展之力,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学习宣传组:文,相关部门、单位供图)
【关闭】